口罩学问大揭秘:一文看懂一次性医用口罩标准
口罩,你真的戴对了吗?
在这个特殊时期,口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无论是在公共场所,还是日常出行,我们都会戴上口罩来保护自己和他人。可是,你是否真正了解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标准呢?什么样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才是达标的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一、口罩标准知多少
在口罩的大家庭中,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标准体系。从适用场景上,主要分为劳动防护、医用防护和日常防护这三大类。而在标准体系方面,国内常见的有国标、美标、欧盟标准和日标 。
- 国标:GB 开头的代表国家标准,像 GB 2626-2006《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》,它规定了防护对象包括各类颗粒物,如粉尘、烟、雾和微生物等,还对呼吸防护用品的生产和技术规范进行了严格要求。另外,GB 19083-2010《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》则针对医用防护口罩,适用于医疗工作环境下,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,阻隔飞沫、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等。
- 美标:美国标准如 N 系列、R 系列和 P 系列。N 系列口罩不能用于防护油性颗粒物;R 系列口罩在一定时间内对油性颗粒物有一定的防护效果;P 系列口罩则对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都能提供较好的防护。比如 N95 口罩,它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 95%。
- 欧盟标准:将口罩分为 FFP 系列,FFP1、FFP2 和 FFP3 三个级别,防护能力依次增强。FFP1 适用于低毒性颗粒物,FFP2 适用于中毒性颗粒物,FFP3 适用于高毒性颗粒物。
- 日标:主要关注口罩的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等指标。
一次性医用口罩就属于医用防护类口罩中的一种,它有着自己特定的标准,在众多口罩标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,主要遵循的是 YY/T 0969-2013《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》标准 ,接下来,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标准的具体内容。
二、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专属标准
(一)YY/T 0969-2013 解读
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执行的是推荐性行业标准 YY/T 0969-2013《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》 ,该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 2013 年 10 月 21 日发布,并在 2014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 。它明确规定了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、标志、使用说明书以及包装、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内容 ,对一次性医用口罩的生产和检测起到了关键的规范作用,确保了口罩的质量和安全性,为我们在普通医疗环境中的防护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(二)外观与结构标准
合格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外观应整洁干净,形状完好无损,表面不能有任何破损、污渍。从结构上看,口罩佩戴好后,必须能够完全罩住佩戴者的口、鼻至下颌 ,有效阻隔口腔和鼻腔呼出或喷出的污染物。在尺寸方面,应符合设计的尺寸,最大偏差不能超过 ±5% ,这样才能保证口罩佩戴的舒适性和有效性。比如常见的 175mm×95mm 规格的口罩,其尺寸偏差就需要控制在规定范围内。
(三)关键性能指标
- 细菌过滤效率:这是衡量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性能的重要指标,口罩的细菌过滤效率(BFE)应不小于 95% 。也就是说,它能够有效过滤掉空气中 95% 以上的细菌,为我们阻挡外界细菌的入侵,像在医院等细菌较多的环境中,就能发挥重要的防护作用。
- 通气阻力:为了保证我们在佩戴口罩时呼吸顺畅,标准规定口罩两侧面进行气体交换的通气阻力应不大于 49Pa/cm² 。如果通气阻力过大,我们呼吸时就会感到费力,影响佩戴体验和正常呼吸,而符合标准的口罩能让我们在防护的同时轻松呼吸。
(四)微生物与残留标准
- 微生物指标:对于非灭菌口罩,细菌菌落总数(CFU/g)需≤100,并且不得检出大肠菌群、绿脓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及真菌等有害微生物;而灭菌口罩则要求必须无菌,这样才能确保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微生物污染。
- 环氧乙烷残留量:若口罩是经过环氧乙烷灭菌或消毒的,其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 10μg/g 。环氧乙烷是一种高效消毒剂,但如果残留量过高,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,所以严格控制其残留量是非常必要的。
(五)生物学评价标准
- 细胞毒性:口罩的细胞毒性应不大于 2 级,这意味着口罩材料对细胞的毒性较小,不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明显的损害,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。
- 皮肤刺激:原发刺激记分应不大于 0.4,说明口罩与皮肤接触时,不会引起强烈的刺激反应,适合长时间佩戴,减少了皮肤过敏等不适情况的发生。
- 迟发型超敏反应:迟发型超敏反应应不大于 1 级,表明口罩材料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性较低,降低了使用者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。
三、辨别达标口罩有妙招
了解了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标准后,我们在购买和使用时,如何辨别它是否达标呢?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。
(一)看包装标识
购买口罩时,首先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标识信息。正规的一次性医用口罩,最小包装上应有清晰的中文标识,如果包装是透明的,应能透过包装看到标识 。标识至少应包括产品名称、生产日期和(或)批号、制造商名称、地址及联系方式、执行标准号(如 YY/T 0969-2013 )、产品注册证号、使用说明(包括正反面识别及佩戴方法)、贮存条件、“一次性使用” 字样或符号等 。如果是灭菌产品,还应有相应的灭菌标识,并注明所用的灭菌方法及灭菌有效期、规格尺寸、产品用途等 。缺少关键信息的口罩,很可能是不合格产品,大家一定要谨慎购买。
(二)检查外观做工
从外观上看,口罩应整洁、形状完好,表面不得有破损、污渍 。颜色通常为白色或淡蓝色,如果出现发黄、变色等情况,可能是存放时间过长或质量有问题。接着检查鼻夹,口罩上应配有鼻夹,鼻夹应由可塑性材料制成,长度应不小于 8.0cm ,并且在弯折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,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鼻梁,起到密封的作用。还要检查口罩带,口罩应戴取方便,每根口罩带与口罩体连接处的断裂强力应不小于 10N ,可以轻轻拉扯口罩带,感受其牢固程度,如果一拉就断,那肯定不符合标准。另外,观察口罩的整体结构,各层之间应贴合紧密,没有分离、起皱等现象 。
(三)权威渠道购买
为了确保购买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是达标的,建议大家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,比如正规药店,它们有严格的进货渠道和质量把控,能够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。在电商平台购买时,优先选择官方旗舰店或有信誉保障的商家 ,查看商家的资质和用户评价,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。同时,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价格过低的口罩,因为过低的价格往往意味着质量难以保证。
四、正确使用与保存
了解了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标准和辨别方法后,正确使用和保存口罩也至关重要,这直接关系到口罩的防护效果和我们的健康。
(一)佩戴方法要点
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前,要先洗净双手,确保手部清洁。口罩有正反和上下之分,一般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外面,颜色较浅的一面贴近面部;有鼻夹(金属条)的一端为上方 。佩戴时,先将口罩水平展开,上下拉开褶皱,使口罩能够完全覆盖口、鼻和下颌 ,然后用双手食指和中指从中间向两侧轻轻按压鼻夹,使鼻夹与鼻梁紧密贴合,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,减少空气从鼻梁处泄漏 。同时,要注意调整口罩位置,让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,避免出现缝隙 。如果是头戴式口罩,先将口罩扣住下巴,再把上下头带分别戴在头顶和颈后耳朵下方;如果是挂耳式口罩,将口罩挂耳绳挂在耳朵上即可 。佩戴过程中尽量不要触摸口罩,如果不小心触摸了,要及时洗手 。
(二)使用时间建议
正常情况下,一次性医用口罩的累计使用时长建议不超过 4 小时 。这是因为随着佩戴时间的增加,口罩的过滤效率可能会下降,而且口罩上会吸附大量的细菌、病毒和灰尘等污染物 。如果口罩被分泌物打湿或弄脏,如打喷嚏、咳嗽时的飞沫沾到口罩上,或者口罩出现破损,哪怕佩戴时间未到 4 小时,也应立即更换 。另外,在人员密集场所、医院等环境中,由于接触病原体的风险较高,口罩的更换频率也应相应增加 。而对于普通人群,在通风良好、人员稀少的场所,如在空旷的公园散步等,佩戴时间可适当延长,但也不建议超过 8 小时 。
(三)保存注意事项
口罩的保存同样不可忽视,应将其存放在干燥、清洁的环境中 。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,降低口罩的防护性能,所以要避免口罩受潮 。如果是未开封的口罩,应放在原包装内,密封保存;已开封但未使用完的口罩,可放在干净的密封袋或信封中 。同时,要注意避免口罩受到挤压,因为挤压可能会使口罩变形,破坏其结构,影响佩戴的贴合度和防护效果 。比如,不要将口罩随意塞在口袋里或放在重物下面 。如果需要重复使用口罩(在口罩紧缺且符合重复使用条件的情况下),每次使用后,应将口罩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,不要随意挂在脖子上或放置在不卫生的地方 。
结语:守护健康,从选对口罩开始
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标准是保障我们健康的重要防线,从外观到性能,从微生物指标到生物学评价,每一项标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。通过看包装标识、检查外观做工和选择权威渠道购买等方法,我们能够辨别出口罩是否达标 。而正确使用和保存口罩,更是让口罩发挥最佳防护效果的关键 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时刻关注口罩标准,选择达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,养成正确佩戴和保存口罩的好习惯 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,也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。让我们一起从选对口罩开始,守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,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