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,病毒主要侵袭肝细胞,可能导致肝脏炎症、纤维化,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对乙肝存在诸多疑问,其中 “乙肝能否治好” 和 “一起吃饭是否会传染乙肝” 是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,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先来说说 “乙肝能否治好”。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,需要根据乙肝的类型来判断,主要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种情况。
急性乙肝通常是指感染乙肝病毒后 6 个月内发病的情况,多见于儿童和成年人。这类患者在感染初期可能会出现乏力、食欲减退、黄疸(皮肤和眼睛发黄)等症状,也有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。如果能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,比如进行保肝护肝治疗、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,大部分急性乙肝患者的身体能够自行清除病毒,最终实现治愈,并且产生保护性抗体,后续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。临床数据显示,成年急性乙肝患者的治愈率可达 90% 以上,儿童患者的治愈率也相对较高。
而慢性乙肝则是指感染乙肝病毒超过 6 个月,病毒持续在体内复制,肝脏出现慢性炎症的情况。目前,慢性乙肝确实难以完全清除病毒实现根治,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,多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已投入临床使用,比如核苷类似物。患者通过长期规律服用这类药物,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,使病毒载量维持在检测不到的水平,从而减轻肝脏炎症,阻止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展,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。很多慢性乙肝患者在规范治疗后,肝功能保持正常,能够像健康人一样工作、学习和生活,实现了 “临床治愈” 的效果,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。
再来看 “一起吃饭是否会传染乙肝”。这是很多人在社交场合中担心的问题,尤其是身边有乙肝患者时,常常会刻意避免一起用餐,其实这种担心大多是不必要的。
要判断一起吃饭是否会传染乙肝,首先需要了解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。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:血液传播、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。血液传播包括共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、输血时输入被污染的血液、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(如牙科器械、针灸针)等;性传播主要发生在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中,病毒通过黏膜接触传播;母婴垂直传播则是指母亲在怀孕、分娩或哺乳过程中,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,但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,这种传播风险已大幅降低。
从传播途径来看,一起吃饭并不在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范围内。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,因为病毒进入消化道后,会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,无法存活并感染人体。只要用餐者的口腔黏膜没有破损、溃疡或出血,即使与乙肝患者共同使用餐具、分享食物,也不会感染乙肝病毒。
不过,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:如果用餐者口腔内有明显的伤口、溃疡或牙龈出血,同时与乙肝患者共用了餐具,且患者的唾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病毒,病毒可能会通过伤口进入人体,此时存在极低的感染风险。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低,而且只要使用公筷公勺,就能有效避免这种风险。
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,病毒主要侵袭肝细胞,可能导致肝脏炎症、纤维化,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对乙肝存在诸多疑问,了解乙肝的相关知识,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看待这种疾病,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