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约有 27% 的人存在睡眠障碍,其中长期失眠人群占比超过 10%。在我国,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达 38.2%,这意味着每三个成年人中,就有一人正受失眠困扰。长期失眠不仅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,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影响,比如导致免疫力下降、记忆力减退,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发病风险,甚至影响情绪调节能力,让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或低落状态。
要改善长期失眠,首先需要找到失眠的根源。从常见原因来看,心理压力是首要因素,现代生活中工作任务重、经济压力大、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,容易让人在睡前反复思考,导致大脑持续兴奋;不良生活习惯也不容忽视,比如睡前饮用咖啡、浓茶,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,熬夜或作息不规律,都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;环境因素同样关键,卧室光线过亮、噪音过大、温度过高或过低,床垫过硬或过软,都会影响睡眠舒适度;此外,一些疾病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异常、焦虑症、抑郁症等,也可能引发或加重失眠症状。
针对这些原因,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调理。在生活习惯调整上,保持规律作息是核心,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,即使在周末也不打乱生物钟,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;睡前 1 小时避免接触电子设备,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影响入睡;可以尝试睡前泡脚,水温控制在 40℃左右,时长 15-20 分钟,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身体放松。
饮食方面,也有一些助眠小技巧。晚餐不宜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,避免睡前 2 小时内进食;睡前可以喝一杯温牛奶,牛奶中含有色氨酸,有助于合成褪黑素和血清素,对促进睡眠有一定帮助;核桃、燕麦、小米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 B 族维生素和镁元素,适量食用也能起到辅助睡眠的作用,但要注意避免睡前吃甜食或辛辣刺激食物。
心理调节对改善失眠同样重要。如果睡前思绪过多,可以通过深呼吸练习来放松,平躺在床上,慢慢地吸气,让腹部鼓起,停留 3-5 秒后再缓缓呼气,重复 5-10 次,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;冥想也是不错的选择,每天睡前进行 10 分钟冥想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身体感受,排除杂念,帮助大脑平静;此外,白天适当进行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瑜伽等,能释放压力,消耗多余精力,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 3 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,以免让身体过于兴奋。
中医调理失眠有独特的优势,且副作用较小。针灸和艾灸是常见的方法,通过刺激特定穴位,如内关穴、神门穴、三阴交穴等,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,改善脏腑功能,从而缓解失眠;推拿按摩也能起到放松作用,睡前可以让家人帮忙按摩头部、颈部和肩部肌肉,或自行按摩脚底的涌泉穴,每次 5-10 分钟,有助于舒缓神经;在中药调理方面,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如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茯苓等药材,都有安神助眠的功效,但切忌自行配药服用。
如果失眠情况较为严重,通过生活调理无法改善,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,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医生会根据失眠类型和严重程度,选择合适的助眠药物,如苯二氮䓬类药物、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等,同时会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,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或其他副作用,患者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助眠药物。
物理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失眠治疗方法,适合对药物不耐受或不愿使用药物的患者。光照疗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,调节人体的生物钟,尤其适合因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失眠;重复经颅磁刺激则是利用磁场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,改善大脑神经递质分泌,缓解焦虑情绪,促进睡眠,这种方法安全性较高,对多数患者有效。
打造舒适的睡眠环境,能让入睡变得更容易。卧室的光线要柔和,可以安装遮光窗帘,避免外界光线干扰;保持卧室安静,如果环境噪音较大,可以使用耳塞;卧室温度控制在 18-22℃之间,湿度保持在 40%-60%,这个范围最适合睡眠;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,床垫以能支撑身体、躺下后身体无明显压迫感为宜,枕头高度根据个人睡眠习惯调整,一般在 8-15 厘米之间。
全球约有 27% 的人存在睡眠障碍,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达 38.2%,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受失眠困扰。长期失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、记忆力减退,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风险,还会影响情绪调节能力,让人更容易焦虑或低落。了解失眠原因,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,才能逐步改善睡眠,让每一个夜晚都能安稳度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