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烫伤“雪上加霜”!这些急救要点与误区必知
2025-04-12
在日常生活中,烫伤意外时有发生。想象一下,你正在厨房精心烹制美味佳肴,突然,“噼里啪啦” 一阵油花四溅,手臂瞬间被热油溅到;又或是寒冬腊月,抱着暖烘烘的热水袋入眠,第二天却发现皮肤被低温烫伤,出现红红的一片。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而一旦遭遇烫伤,正确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,否则可能会让小小的烫伤变得愈发严重。
烫伤后的正确处理步骤
- 冲:当烫伤发生的那一刻,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 15 - 30 分钟。这一步堪称关键,就好比给滚烫的皮肤迅速降温灭火。冷水能快速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,极大地减轻疼痛,同时阻止热损伤进一步向皮肤深层蔓延。
- 脱:在冲洗一段时间后,要小心脱去烫伤处的衣物。但这个过程可得格外留意,千万别强行拉扯,因为烫伤后的皮肤十分脆弱,大力撕扯很容易让伤口扩大、加重损伤。要是衣物紧紧黏在皮肤上,不妨找来剪刀,沿着衣物边缘,小心地将其剪开。
- 泡:要是烫伤带来的疼痛感较为明显,可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,大约 30 分钟。持续浸泡能进一步缓解疼痛,让受伤的肌肤得到舒缓。不过要注意,水温不宜过低,避免造成冻伤,一般以 15 - 20℃为宜。
- 盖:完成前面几步后,用干净的纱布、毛巾或无菌敷料轻轻覆盖在烫伤处。这层 “保护膜” 能有效阻挡外界细菌的入侵,降低感染风险。如果手头没有这些专业敷料,干净的纯棉手帕或新的塑料袋内层(确保无杂质)也能临时派上用场。
- 送:倘若烫伤情况比较严重,比如烫伤面积较大,超过身体表面积的 10%(简单判断方法:成人一个手掌面积约占身体表面积的 1%,可据此估算);烫伤深度较深,出现皮肤苍白、焦黑等情况;或者伴有发热、头晕、心慌等其他严重症状,那就一刻也别耽搁,及时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救治。要知道,专业医生的处理能最大程度减少烫伤带来的后续危害。
那些年,我们踩过的烫伤处理误区
- 误区一:涂抹牙膏、酱油等:很多人在烫伤后,第一反应是往伤口上涂抹牙膏、酱油之类的东西,觉得这样能缓解疼痛、促进伤口愈合。实则大错特错!牙膏、酱油等并非无菌物品,涂抹后不仅会把烫伤处弄得一团糟,干扰医生对伤口真实情况的判断,还极易滋生细菌,大大增加感染风险,让原本简单的烫伤变得复杂难治。
- 误区二:挑破水泡:看到烫伤后皮肤上鼓起的水泡,有些人手就开始痒痒,忍不住想挑破。殊不知,自行挑破水泡简直是在给细菌 “开门揖盗”。我们的皮肤是抵御外界病菌的第一道防线,水泡完整时能有效隔离细菌,一旦挑破,细菌就会趁虚而入,引发感染,后续处理起来麻烦不断。除非水泡过大,直径超过 2 厘米,或水泡位置影响活动、有破裂风险,一般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去动它。
- 误区三:不敢用自来水冲:部分人担心自来水含有细菌,烫伤后不敢用其冲洗伤口。其实,在烫伤后的第一时间,用自来水冲洗是既安全又有效的降温方法。短时间的冲洗,细菌根本来不及大量滋生、造成危害,反而是迅速降温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,减轻烫伤程度。
- 误区四:不痛就不严重:这是个极具迷惑性的误区。有些烫伤后,伤者感觉不到疼痛,便以为没什么大碍。殊不知,这可能是因为烫伤程度太深,痛觉神经已经遭到破坏。这种情况下,损伤往往已累及深层组织,病情实际上更为凶险,必须立刻就医,绝不可掉以轻心。
- 误区五:随意喝水:烫伤患者常常会口渴难耐,这时候如果不加节制地大量喝水,会引发严重后果。大量饮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,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,进而引发脑水肿和肺水肿等可怕并发症。正确的做法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,既能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,又能维持电解质平衡。
- 误区六:不包扎伤口:有人认为烫伤伤口包扎起来不透气,不利于恢复,所以选择让伤口一直暴露在外。然而,这样做恰恰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。空气中漂浮着各种病菌,毫无遮挡的伤口就像一块 “唐僧肉”,随时可能被病菌 “盯上”。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,既能保持伤口清洁,又能营造适宜的愈合环境。[插入图片:对比包扎良好伤口与暴露在外、沾染灰尘伤口的图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