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激素水平紊乱、遗传、生活习惯等角度来看,以下几类女性相对更容易受到子宫肌瘤的 “青睐”。
肥胖的女性需多加留意。身体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,而子宫肌瘤的生长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,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可能会刺激肌瘤的形成和发展。
长期熬夜的女性也存在较高风险。熬夜会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,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和平衡,进而增加患子宫肌瘤的可能性。
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要提高警惕。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过子宫肌瘤,那么其他女性成员患该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群高,这与遗传因素带来的基因易感性有关。
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需注意。某些避孕药中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,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,对子宫产生一定的刺激,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口服避孕药都会导致肌瘤,具体还需根据避孕药的成分和个人体质来判断,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。
未生育或晚育的女性相对来说患子宫肌瘤的概率也会高一些。女性在怀孕和哺乳期间,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,卵巢暂停排卵,雌激素水平较低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护子宫的作用。而未生育或晚育的女性缺少这样的阶段,子宫受到雌激素持续刺激的时间较长,从而增加了患病风险。
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同样是子宫肌瘤的高发人群。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,雄激素水平升高,进而影响雌激素的代谢,使得子宫处于相对异常的激素环境中,容易引发肌瘤。
面对子宫肌瘤,很多人会纠结是否要切除,其实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。
如果瘤体较小,且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,如月经异常、腹痛、腹部肿块等,一般不需要立即切除。这种情况下,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,观察肌瘤的大小和变化情况。通过定期的 B 超等检查,及时掌握肌瘤的动态,只要肌瘤没有明显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,就可以继续观察,无需进行手术干预。
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就可能需要考虑切除肌瘤了。当瘤体较大,已经引起了明显的症状,比如导致月经量过多、经期延长,甚至出现贫血症状;或者肌瘤压迫到了周围的器官,引起尿频、尿急、便秘等不适;再者,肌瘤生长速度较快,怀疑有恶变的可能时,都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。
手术方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、生育需求、肌瘤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来确定。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,医生会尽量选择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,只切除肌瘤;而对于没有生育需求,且肌瘤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,可能会考虑切除子宫,以绝后患。
日常做好预防工作,对于呵护子宫健康至关重要。在饮食方面,要保持均衡,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避免过多摄入含激素的食品。
适量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坚持运动可以控制体重,调节内分泌,增强身体免疫力,从而降低患子宫肌瘤的风险。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瑜伽、慢跑等。
规律作息同样重要,尽量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,让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保持正常运转。同时,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学会调节情绪,避免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的状态,因为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内分泌平衡。
此外,要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,无论是保健品还是治疗药物,使用前都要咨询医生的意见,防止体内激素水平紊乱。
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和预防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。一般来说,成年女性每年应进行一次妇科检查,包括 B 超检查等,以便及时发现子宫的异常情况。对于有子宫肌瘤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女性,更要增加体检的频率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