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从床上坐起,双脚刚接触地面的瞬间,一阵尖锐的疼痛从脚后跟传来;长时间站立工作后,下班时每走一步都感觉脚跟被按压着隐隐作痛;运动后放松时,脚后跟的不适感更是迟迟无法消退 —— 这些看似常见的足跟疼痛,其实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,背后藏着多种容易被忽视的原因。
足底筋膜炎:晨起剧痛的元凶
在引发足跟疼痛的原因中,足底筋膜炎最为常见。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与脚趾的一层坚韧纤维组织,如同脚底的 “减震带”,支撑着足部的正常受力。当长期久站、体重超标,或是突然增加运动强度,比如频繁跑步、爬楼梯时,足底筋膜会持续承受过大压力,逐渐出现微小损伤。这些损伤在夜间休息时处于修复状态,筋膜会保持相对紧张的状态,所以早上起床迈出第一步时,紧张的筋膜受到牵拉,就会引发明显的刺痛感,随着行走次数增加,筋膜逐渐放松,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,但长期忽视会导致疼痛反复。教师、医护人员、商场导购等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,以及喜欢高强度运动却缺乏热身的人,都是足底筋膜炎的高发群体。
跟腱炎:运动爱好者的 “绊脚石”
对于热爱运动的人来说,跟腱炎是常见的 “困扰”。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脚跟的重要组织,跑步、跳跃、踮脚等动作都需要跟腱的配合。当运动前热身不充分、突然提高运动频率,或是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子,比如鞋跟过高、鞋底过软,跟腱会反复受到牵拉和摩擦,进而出现炎症反应。患上跟腱炎后,运动时脚后跟后方会有明显的疼痛感,尤其是在踮脚、跳跃或快速跑跳时,疼痛会加剧,休息后则会有所减轻。如果不及时调整运动习惯,炎症可能会持续加重,甚至影响正常行走。此外,长期久坐后突然进行大量运动,也容易因跟腱适应性不足引发炎症。
足跟骨刺:摩擦引发的疼痛根源
很多人听到 “骨刺” 会误以为是尖锐的骨头扎进组织引发疼痛,实际上足跟骨刺是足跟骨上形成的骨性突起,大多是由于足底筋膜长期受到牵拉,刺激足跟骨边缘逐渐形成的。并非所有足跟骨刺都会引发疼痛,只有当骨刺与周围的软组织,比如筋膜、肌腱发生摩擦时,才会导致局部出现炎症,进而产生疼痛。这种疼痛在走路、站立时会更明显,尤其是在坚硬的地面行走时,疼痛感会加剧。足跟骨刺常常与足底筋膜炎同时存在,因为两者的诱发因素相似,都是长期足部受力异常导致的,中老年人由于骨骼代谢减缓,出现足跟骨刺的概率相对更高。
其他潜在因素:全方位排查疼痛线索
除了上述三种常见原因,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足跟疼痛。比如足部受到急性损伤,像不小心踩到硬物、从高处跳下时足跟先着地,可能会造成足跟软组织挫伤甚至骨裂,引发疼痛;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,会累及足跟部位的关节和软组织,导致慢性疼痛,同时可能伴随关节僵硬、肿胀等症状;痛风患者如果尿酸水平控制不佳,尿酸结晶沉积在足跟关节,也会引发剧烈疼痛,且疼痛往往突然发作;此外,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导致足跟骨密度降低,骨骼的承重能力下降,也容易出现足跟疼痛的情况。
应对策略:摆脱疼痛,重获轻松
针对不同原因引发的足跟疼痛,需要采取对应的缓解和治疗措施。若是足底筋膜炎或跟腱炎,急性期可以通过休息减少足部受力,每天用冰袋冷敷足跟 15 至 20 分钟,帮助减轻炎症和疼痛;疼痛缓解后,可进行足底拉伸运动,比如将毛巾放在脚掌下向身体方向拉,或是站立时双脚前掌踩在台阶边缘,缓慢下压脚跟,锻炼足底和跟腱的柔韧性。如果疼痛明显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症状,必要时还可通过物理治疗,如超声波、冲击波治疗促进损伤修复。对于足跟骨刺,若疼痛轻微,通过调整鞋子、使用足跟垫减少骨刺与软组织的摩擦即可缓解;若疼痛严重影响生活,可能需要手术去除骨刺。而对于关节炎、痛风、骨质疏松等疾病引发的足跟疼痛,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,同时配合足部护理,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疼痛。
预防之道:呵护双脚,远离疼痛
想要避免足跟疼痛,日常预防尤为重要。首先要控制体重,减少足部长期承受的压力;选择合适的鞋子,尽量穿鞋底有一定厚度和弹性、鞋跟高度适中的鞋子,避免穿过硬或过软的鞋子,运动时需选择专业的运动鞋,为足部提供足够支撑;运动前要充分热身,运动后进行足部放松,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;此外,可定期进行足部按摩,促进足部血液循环,增强足底肌肉和筋膜的韧性;中老年人还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 D,预防骨质疏松,保护足跟骨骼健康。
早上从床上坐起,双脚刚接触地面的瞬间,一阵尖锐的疼痛从脚后跟传来;长时间站立工作后,下班时每走一步都感觉脚跟被按压着隐隐作痛;运动后放松时,脚后跟的不适感更是迟迟无法消退 —— 这些看似常见的足跟疼痛,其实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,背后藏着多种容易被忽视的原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