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让文章更符合公众号阅读习惯,我会调整开头与结尾内容位置,补充细节使表述更流畅自然,同时按要求插入合适的图片提示语,确保字数在 700-1500 字之间且无特殊字符。
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
心脏骤停发生时,身体会迅速出现一系列异常信号,及时识别这些表现是展开急救的首要前提。其中,突然意识丧失是最直观且容易察觉的症状 —— 患者可能在站立、行走或静坐时突然倒地,无论如何呼喊、拍打双肩,都没有任何回应,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,这往往是心脏停止泵血后大脑供血不足的直接体现。
紧接着会出现呼吸异常,这种异常并非普通的呼吸急促或困难,而是更危险的状态:可能是呼吸完全停止,胸部和腹部不再有起伏动作;也可能出现 “濒死样呼吸”,即像叹息一样的微弱、不规则呼吸,每次呼吸间隔时间长,气息极其微弱,这是身体试图维持氧气供应的最后努力,也是判断心脏骤停的关键指标之一。
此外,大动脉搏动消失是确诊心脏骤停的核心依据。最易触摸的大动脉是颈动脉,位置在颈部两侧、喉结旁开约两横指处,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,若连续 5-10 秒都感觉不到搏动,说明心脏已停止向全身供血。同时,患者还可能伴随其他表现,比如面色迅速变得苍白或青紫,瞳孔逐渐散大,部分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,这些症状都进一步印证了心脏骤停的发生。
争分夺秒!心脏骤停急救黄金法则
心脏骤停发生后,每延迟 1 分钟,患者的生存概率就会下降 7%-10%,因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正确急救措施,把握 “黄金 4 分钟”。
第一步:快速判断与呼救
首先在 5-10 秒内完成快速判断:呼喊患者并拍打双肩,观察是否有意识;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息,同时观察胸部是否起伏,判断呼吸是否正常;触摸颈动脉确认是否有搏动。若三项均异常,立即大声呼喊周围人群帮忙 —— 让一人迅速拨打 120 急救电话,清晰告知所在位置、患者情况和已开始急救的信息;让另一人尽快寻找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,并以最快速度带回现场,在此过程中自己始终留在患者身边,为后续急救做准备。
第二步:胸外按压,重启生命引擎
胸外按压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。先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或平板上,解开其领口、腰带等束缚物,确保胸部无压迫。施救者跪坐在患者身体一侧,双手掌心向下交叠,掌心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、双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,手臂伸直,上半身前倾,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手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压。按压频率需保持在每分钟 100-120 次,按压深度为 5-6 厘米,每次按压后要让胸部完全回弹,使血液充分回流,避免因按压不充分或回弹不足影响效果,过程中保持按压节奏稳定,不要随意中断。
第三步:开放气道,畅通生命通道
在进行胸外按压的间隙,需及时开放患者气道,为后续人工呼吸或氧气供应做准备。先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,用手指轻轻清理其口腔内的异物,如呕吐物、假牙、食物残渣等,避免异物堵塞气道。随后将患者头部回正,用一只手按住患者额头,使其头部向后仰,另一只手托起患者下巴,将下巴向上抬起,使患者的口腔、咽喉部与气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,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气道阻力,确保气流顺畅。
第四步:人工呼吸,注入生命氧气
开放气道后,若患者仍无自主呼吸,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施救者先捏住患者的鼻子,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腔漏出,然后自己先正常吸气,再用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,缓慢且持续地向患者口中吹气,吹气时间约 1 秒钟,观察到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即可停止吹气。吹气结束后,松开捏住患者鼻子的手,让患者胸部自然回落,排出体内二氧化碳,如此反复进行,每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,配合 2 次人工呼吸,保持这样的比例持续操作,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 AED、急救人员到达。
第五步:AED 除颤,抓住关键生机
当 AED 到达现场后,需立即停止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,按照 AED 上的语音提示操作 —— 先打开 AED 电源,将附带的电极片按照说明书要求粘贴在患者胸部:一片贴在患者右锁骨下方,另一片贴在患者左乳头外侧。粘贴完成后,AED 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,此时需确保所有人员远离患者身体,避免影响心律分析结果。若 AED 提示需要除颤,再次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,按下除颤按钮;除颤完成后,立即恢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,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接手。
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紧急情况,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安危。了解其临床表现,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,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保护,更是在关键时刻能为他人争取生机的能力。从识别症状到呼叫求助,从胸外按压到 AED 除颤,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冷静、快速、准确地完成,只有将这些急救知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才能在紧急时刻真正发挥作用,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。
文章已按要求调整结构并插入图片提示语,若你觉得某部分内容还需补充细节,或对图片提示语的场景、内容有其他想法,可随时告知我。
